@Value(“xxxx”)
这个应该基本都用过,直接在属性上用的多,其实方法上也可以用,这个相对简单,先说这个,来个例子,我在name
属性上用了,然后在applyName
方法上也用了,先不管那到底结果是怎么样呢:
结果就是属性上的先被赋值,name
是111
:
然后又进行方法注入赋值,改成了222
:
QualifierAnnotationAutowireCandidateResolver的getSuggestedValue
其实原理就是用了@Value
注解的属性和方法都会被AutowiredAnnotationBeanPostProcessor
处理进行注入,在注入的过程中,会有一个获取建议值的方法:
其实内部就是先获取属性上的注解属性值,如果不存在就从方法上获取。
内部就是提取注解属性值:
所以第一次先是属性,因为属性上有注解,可以获得属性,所以直接返回了,第二次轮到方法了,只能从方法上的注解获取,然后把前面的111
替换成222
了。可能有人问了,为什么就是属性先处理,不是方法呢,如果方法先处理不就不一样了。是的,但是一般总是先属性初始化,然后方法吧,而且注入处理里已经明确这个顺序了,AutowiredAnnotationBeanPostProcessor
的buildAutowiringMetadata
中已经明确是先处理属性,然后方法:
@Value("$
{xxx.xx}")
当然如果是这种的话,就不一样了,因为内部会判断是否有${
前缀,一般的没有就直接返回不处理了,有的话他还会进行解析:
最终会到PropertySourcesPropertyResolver
的getProperty
中,遍历所有的环境变量属性源,查找有没有配置中有这个属性的,有的话就会赋值,具体细节就不多说了:
这个是在populateBean
阶段进行的,但是如果是被ConfigurationProperties
注解的,在初始化之前还会被绑定数据,所以这个数据还会被改,至于@ConfigurationProperties
相关原理下篇说吧。
好了,今天就到这里了,希望对学习理解有帮助,大神看见勿喷,仅为自己的学习理解,能力有限,请多包涵。